
对贸易自由化的分析应建立在动态框架基础上,而不该仅从静态角度理解。动态比较优势是构成现代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贸易自由化使各国参与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专业化分工中,国际竞争机制的引入优化了各国资源配置,促进各国生产效率、贸易成本和比较优势发生转变,反过来又进一步改变了国际贸易格局和自由化进程。
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的政局环境、有效的法律实施框架等人为因素是塑造金融产业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的重要基石,而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组成的动态比较优势决定着各国国际分工地位和贸易模式演变。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化,这种人造资源的聚集和维护也产生了大量且高昂的交易成本。金融科技正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摩擦,促进了各国金融产业规模经济和金融服务差异,这有助于形成坚实的动态比较优势,引致大量金融产业内贸易的产生,进而巩固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区块链降低金融贸易成本案例,金融服务的中介费用对金融服务贸易意义重大,它是推断金融服务贸易和国际收支统计额的数值基础,也是金融服务贸易成本的直观反映。从理论上来说,技术改进有助于减少交易摩擦和协调成本。然而,在实践中,尽管信息技术改造扩展了金融服务范畴,但并未带来服务费用的明显降低。目前,金融中介单位成本仍保持在2%左右。
区别于以往的信息技术,区块链数字技术创建去中心化的信用机制,为共享经济体系奠定基础。分析区块链在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的应用案例(跨境支付和信用证交易),总结区块链对金融基础设施的集成作用,概括通讯设备、会计记账设施和法律规范体系的互联互通能够大幅降低金融服务贸易成本和提高金融产出效率。
区块链技术和信用机制,交易依赖信用,区块链技术创建了可高度信赖的信用机制。任何形式的金融交易都离不开信用,尤其是在可逆交易存在的情况下,信用机制的建立就更为重要。一般而言,现有的金融信用体系是以监管机构为中心化而建立起来的,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中介职能,但这种体系会产生大量的协调成本、交易成本,这限制了实际交易的规模、地域和时效性。
正如Bazot和Philippon研究发现,在过去百年间,虽然相对其他行业而言,金融业从信息技术改进中的获益更多,但是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金融中介的单位成本仍然保持在2%左右。信息技术改进并未带来金融服务费用的明显降低,对于最终消费者来说,资产管理服务的价格依然很昂贵,银行的存、贷息差仍旧很大。
而区块链技术弱化了中心概念,建立起可高度信赖的信用机制,实现了点对点交易;从而提高了金融业务流程的安全性和敏捷度,降低了金融服务的交易和信息成本,创造了新的用户数字体验和真正的共享经济体系,促进经济活动趋向平等。
区块链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重要创新,仪它是由分布式账簿、密码学、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等一系列技术组合而成的互联网数据库技术。在完全开放的公有区块链系统中,信息记录具有自主性、可追溯、不可篡改,匿名性等特征。
具体而言,区块链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存储数据;通过加密方式保证数据和访问安全点对点传输;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的基础上生成和更新数据。其中,分布式账簿技术是区块链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Ripple(瑞波)和Accenture(埃森哲)联合发布的《分布式账簿技术开启实时跨境商业支付》白皮书,目前全球已有超过600种分布式分类网络。
基于云上分布式账簿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直接参与一致性交易过程,而协议机制和密码验证保障着交易的安全性。正因如此,相对于传统的银行中介体系,区块链构建的信用机制具有低成本、安全、高效和民主化的优势。
区块链按照中心化程度的高低,主要分为私有区块链、联盟区块链和公有区块链,私有区块链是中心化的,联盟区块链是中心化,公有区块链则是去中心化。各个类别的区块链技术在承载能力、资源消耗、扩展性等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虽然区块链技术发源于加密数字货币(比特币紡的“核心基础技术”就是区块链),它帮助解决了货币体系演化的核心问题一一信用,但该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远远超出了货币界限,它还可开拓应用至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多元资产类别中。
美国、中国等国家在跨境支付、银团贷款、信用证、股权交易、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已经有了一定发展。这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业务商业模式,促进“金融脱媒”,引致支付、资产管理等业务手续费用大幅减少。例如,在跨境支付与结算领域,公有区块链技术应用能够省略金融中介的汇兑、清算等环节,实现点对点的直接支付。
再如,资产管理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打破业务的地域分散限制,总体而言,区块链方式可以大幅降低资金交易成本,提升资金使用率、透明度、安全性。这也意味着所有交易将省略中介,直接在分布式账本上进行,而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中间环节可能变得彻底扁平。跳相对金融产品创新所带来的暂时性比较优势,区块链带来的革新赋予了金融产业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事实上,众多国家政府已经认可区块链技术在优化效率和成本、提高透明度和可追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区块链不仅在提高资产管理等金融业务运行效率方面有所作为,将来也会在政府监管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基于DLT技术的应用,监管机构可以采用有数据安全保护和身份验证的简化操作,从而在更便捷的环境下链接被监管机构。
区块链降低跨境支付费用,从金融服务贸易的构成来看,跨境支付是国际支付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跨境支付交易量仅占国际支付的五分之一,但该业务的交易费却达到国际支付交易费费用的的三分之一。相对国内支付而言,小额高频跨境支付成本很高。各国央行清算中心能够支撑一国国内的支付清分和结算,而国际化清算中心一直是支付领域的痛症。
不同于传统的SWIFT跨国银行转账体系,区块链跨境支付基于全球点对点。区块链跨境支付体系创建了支付结算的新标准,强烈撼动着传统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体系,它将分散的金融机构系统集成为一,使得金融机构支付清算系统的基础层级一一清算基础设施、系统交互和规则设定一一发生了巨大改变。
在实际的区块链跨境支付流程中,系统会先将汇款人法定货币转为比特币、OKD等数字货币,再通过数字货币交易所商进行数字货币处理和转化,最终兑换为收款人法定货币,以此自动瞬时地完成跨境支付。区块链的这一应用将支付确认过程中的信息和资金、清分和结算耦合成一个整体,它标志着跨境支付业务将摒弃复杂的中间商架构层级,直接交易使以往繁琐的金融服务流程大幅简化;
统一和一致性账簿还意味着金融服务供给将更加安全、权威、便捷、成本低廉。事实上,跨境资金的转移能够从数天缩短至数秒内,全球首笔基于Ripple区块链技术的银行间跨境支付仅在8秒内就完成了交易,因此,区块链在跨境支付领域的这种应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金融机构有机会突破资本密集型业务发展的限制,托管、资金结算等领域的高度垄断格局能够发生改变,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金融企业的市场地位也因为该技术的应用变得更为平等。
一般而言,支付系统主要由六个层级组成,包括:第一层(清算基础设施)、第二层(规则)、第三层(文书传输标准)、第四层(风控)、第五层(银行)、第六层(应用界面),DLT系统主要革新了支付清算的基础设施这一层级。一是能在无中间商、无中间故障、无延误、无中介手续费用的基础上实现双边结算。
这是由于新支付模式直接连接起网络中的各支付节点,不再借助代理行的作用,该模式有助于提升交易速度和交易规模,同时也扩展了支付的全球覆盖范围。二是能够实现实时资金支付结算。新模式可将外汇价差、信用风险、抵押品成本等降至最低,以较低的流动性成本促进网络连接,使复杂交易具有更高的可视性和可追溯性,进而能够满足市场对实时支付的巨大需求。总体而言,DLT下的银行间跨境支付模式在流动性、透明度、时效性方面实现了大幅提升。
区块链减少信用证结算成本,从金融服务贸易的构成来看,信用证结算是国际贸易融资的有机组成部分。贸易融资是指为国际贸易领域的某些商业活动提供资金的过程,该过程涉及信用证、保理、出口信贷和保险等金融服务。其中,信用证是用于贸易商之间结算和转移风险的一种金融工具。
由于传统银行结算系统与货物装运供应链管理系统尚未集成,所以这一传统的贸易融资过程通常是基于纸张的物理性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物力进行文书流传递。据研究表明,贸易交易成本的5%来自于文件处理的耗费。在银行间信用证业务中,由于涉及不同司法管辖范围内的各个参与者,文书传递一般采用较传统的信开和邮寄交单方式,此外,银行还需发送SWIFT加押电对交易进行确认,这一过程成本很高,效率及安全性都较低。
对于进出口商而言,由于它们只能查询到各自开户行的实时业务状态,而无法获取交易对手方银行处理进度的追踪数据,所以信用证业务的透明度和访问能力也较差。对于银行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手段来核实业务的贸易背景是否具有真实性,因而难以防范文件造假所带来的欺诈风险。
以信用证结算为代表的金融服务和跨境贸易之间相辅相成,一方面,跨境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信用证、信贷和出口保险等金融服务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这些金融服务交易成本的降低又增加了企业参与跨境贸易的意愿。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信用证结算领域的应用,所有供应链上的流程事件及文件都被记录在区块链中,各个事件相互联系。
对于进出口商而言,它们由此能够实时观测到交易的状况;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由于贸易融资实现了无纸化(信用证由电开代替信开,电子交单代替纸质寄单),这帮助它们降低了时间和邮寄成本,进而提升了关键的成本效益;此外,由于区块链信用证结算还使得议付、承兑和付款等过程更加透明和可追溯,因此金融机构面对的单据风险也显著下降。
尤其是当发生突发事件时,鉴于对贸易融资交易生命周期的监测结果,各利益关联方能够及时识别风险,并根据相应的风险等级做出应对措施,这实际上为供应链流程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有益支持。